华北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医为主,文、理、经、管、法、艺、教等多科性协调发展,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及留学生教育等教育层次和类别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河北省文明校园。
学校1895年办学,1958年建校,2010年医工联合。工医两脉,同根同源,根在煤炭,源自开滦。开平煤矿(后为开滦煤矿)西法采煤拉开唐山近代工业化帷幕,成为1895年创办北洋西学学堂矿务学门(后调整为天津大学矿冶工程系)和1896年创办北洋铁路官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的重要动因;1926年,为解煤矿工人救护急需,开滦矿务总局筹办唐山开滦护士学校。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结构大调整后,为满足产业发展急需,河北省在唐山市复建矿冶学科。1958年,省市两级政府和省煤管局决定举办以采矿为主的唐山矿冶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参与筹建,支援教师和管理干部,建校之初学校由开滦党委会直接领导;同年,开滦煤矿卫生学校(原开滦护校)更名为开滦医学专科学校,工医两脉同年举办高等教育。1959年,天津大学矿冶工程系全部迁入唐山矿冶学院,曾沿用河北唐山矿冶学院、河北矿冶学院、唐山工程技术学院、河北理工学院、河北理工大学等校名;1963年,开滦煤矿卫校和阜新煤矿卫校、唐山卫校大专班合并成立唐山煤矿医学院,曾沿用河北医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等校名。2010年,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强强联合组建河北联合大学,2015年更名为华北理工大学。
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46900余人,其中本科生36390余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6200余人、专科生4000余人、留学生310余人。学校设有19个管理机构,30个教学机构,6个教辅机构和9个直属机构。2016年8月,学校占地4500亩、总建筑面积103.56万㎡的国内一流现代化智慧校园正式启用,建有一流的语音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CAD中心、计算中心、电教中心和网络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图书馆建筑面积6.9万㎡,拥有纸质藏书317万册,中外文数据库50个,数据存储量达96.5TB。学校主办有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类等5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其中2种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校拥有隶属附属医院和非隶属附属医院13家。
坚持特色发展和新型交叉的学科专业建设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学校现有104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冶金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个学科为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临床医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拥有18个国家部委和省确定的重点学科,27个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河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河北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1个河北省工业医院,1个河北省工业诊所,10个省级科技创新券创新服务提供机构,11个唐山市企业诊所,13个市级科技创新券科技服务机构,47个市厅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培训基地、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河北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河北省创伤研究所、教育部批准的“匈牙利研究中心”、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北理工大学卫生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河北省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中国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河北平台华北理工大学分站、河北省基础研究计划概念验证项目试点单位;中科院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唐山市院士工作站等机构依托学校建设。学校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工作要求,系统实施“2+5+X”学科群建设战略,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具有较强内生力和拓展力的学科群系统。重点建设围绕“绿色智能矿业冶金化工”的工学特色优势学科群和围绕“呼吸系统健康与疾病防治”的医学特色优势学科群,带动工学、医学其它学科协同发展;大力发展“建筑与土木工程、先进制造与装备、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经济与管理、人文法律与艺术”5个重点学科群;以医学需求为牵引,相关理、工、文学科为支撑,大力开展医工、医理、理工等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重点建设“医疗材料、医康器械、医养建筑、医学大数据”等医工融合新兴交叉学科群。
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研究与创新型人才。学校拥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23名河北省教学名师;拥有24个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河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拥有2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7门省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拥有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1个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和省级大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4个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河北省首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近五年,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全国健康学校立项建设单位、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培养计划,获得多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国家级和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已成为冶金、矿业、重化工等行业总经理、总工程师的摇篮,医疗领域高级医学人才、职业病防治业务骨干的摇篮。学校毕业生具有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实、适应社会需求等特点,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名列省内前茅。学校入选“河北省2022年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高校”。
坚持人才兴校发展战略,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41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高端人才、燕赵学者等优秀人才。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五年,学校年均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学生达2.5万人次,获得国际、国内奖励2500余项,其中国家级以上奖励200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累计立项达到2026项,其中国家级246项、省级547项;学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其中SCI/EI检索40余篇,申请专利60余项。学校积极推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工作;建设高水平“创客空间”和“孵化基地”,成功孵化创业项目240余项;选聘专职教师、校外导师100余名,开设“企业家大讲堂”“创业大讲堂”和“以升讲堂”,2021年获评“河北创业大学”;荣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先进单位”称号;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中,学校在2019—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TOP300)上位列国内第159位,河北省第4位。
坚持“基础研究顶天、应用开发立地、创新实践树人”的工作理念。近十年,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光华工程科技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71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88项,年均到款科研经费近亿元;学校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依托钢铁行业节能减排、高品质钢生产技术、职业卫生与安全、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采与利用、生物分子组学、工业机器人研发等领域优势资源,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产出了一系列代表性成果,确立了4项行业标准,基因组信息学团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杂志上发表国际性高水平论文50余篇。
坚持国际化战略,推进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领域和内容,建设引领学术前沿的国际合作平台。学校与匈牙利佩奇大学合作建立中东欧地区第一所以中医为特色的孔子学院——佩奇大学中医孔子学院;与佩奇大学共同举办“中-匈医学论坛”;与匈牙利针灸康复学会、赛格德大学、德布勒森大学共同承担中-匈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6项;获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8项,国际科研合作基地3个;获教育部批准与德国海德堡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项目;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合作举办化学专业本科项目;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所大学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百年老校焕发出新的生机。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学术并举、崇术重用、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恪守“立德 立功 立言”的校训精神,实施“特色立校、人才兴校、质量强校、改革驱动、融合发展、多元一流”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全力谱写华北理工大学新的辉煌,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10月)